治疗方法:
采用中西结合疗法,中药用四妙丸加味:土茯苓30 g,蚕沙15 g,豨莶草20 g,苏木15 g,苍术15 g, 黄柏15 g,荜薢20 g,生薏米30 g,川牛膝15 g,防己10 g,忍冬藤30g,连翘20g,山慈姑15g,地龙15g,车前子15g,陈皮15g,丹皮15g,赤芍15g,红花15g,生甘草10g。
用法:每日一剂,水煎,日服2次。
同时予以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肠溶片50 mg,每日3次饭后口服,并嘱患者多饮水,保证尿量在每日2 000ml左右,同时碳酸氢钠1.0 g日3次口服碱化尿液,以利于尿酸排泄;兼有其他病症者兼顾治疗。疗程1周。
痛风是嘌呤代谢异常、生成过多或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种疾病,特点是高尿酸血症,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,痛风石沉积,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破坏,以及肾脏受累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结石。原发性痛风临床常伴肥胖、高脂血症、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等。
本病属中医“痹症”范畴,《灵枢》谓之“贼风”,《素问》谓之“痹”,《金匮》名曰“历节”,《景岳全书·风痹》中张景岳谓:“风痹一症,即今人所谓痛风也。”现不少医家提出了不同见解,有学者认为:痹症是风寒湿邪自外侵袭而致病,痛风则是由脏腑功能失调,内生浊邪而致病。
痛风急性发作期属湿热痹症,其发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,又素食肥甘厚味及醇浆之品,脾胃运化不利,湿热内蕴,气血津液运行受阻,日久化湿热成浊毒,循经下注,瘀滞于关节,致关节红肿热痛,病机关键在于湿热、浊毒和瘀滞,故治疗宜清热利湿,化浊解毒,兼散瘀止痛。
方中土茯苓、蚕沙、苍术、黄柏、荜薢、生薏米、川牛膝、防己、地龙、车前子清热利湿化浊,有抗炎、解热镇痛、免疫调节作用。山慈茹、连翘、忍冬藤、生甘草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,其中山慈茹含有秋水仙碱成分,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对尿酸盐结晶的吞噬作用,从而达到消除炎症的效果;苏木、丹皮、赤芍、红花、川牛膝、地龙、豨莶草活血化瘀通络;陈皮有碱化尿液,改善体内pH值作用;
药理研究:土茯苓、蚕沙、豨莶草、车前子、地龙、山慈姑、薏米、荜薢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,故该方对痛风急性关节炎有快速缓解的作用。此外非甾体抗炎药有很好的消炎止痛作用,而且作用温和,避免了秋水仙碱的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及肝肾损伤、骨髓抑制等副作用,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风湿科医生应用于痛风的治疗中。
对于缓解期的治疗,首先应低嘌呤饮食,血尿酸仍高者,予以降尿酸治疗,肾功能中度以上损伤者及严重肾结石者可选别嘌呤醇抑制尿酸合成,其他患者可选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,但都要从小量开始服用,逐渐加量,防止尿酸迅速下降诱发急性关节炎,同时定期监测血尿酸,及时调整药量,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,从而达到稳定控制血尿酸、预防并发症的目的。